知识与问答

命里无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什么意思

“命里无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意思是命运中注定有的东西终究会有,命运里注定没有的东西是强求不来的。

出自《增广贤文》:“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堂终不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译文:

竹子做的篱笆和茅草做得房屋的风景很好,寺庙和道观终究是比不上的。宿命里会有的东西始终都是会有的,宿命里没有的东西就不要强求了。寺院迎接的是有仙气的游客,书斋里隐居的是未来的宰相。庭院里栽种风凰栖息的树,池塘里养育将化为龙的鱼。

注释:

①僧院道房:僧人道士住的地方。

②道院:道人所居之处。

③书堂:读书的房间。

④隐:隐居。

⑤相儒:指有宰相之才的读书人。

⑥栖:停留、居住。庭园里栽着能停留风凰的竹,池塘里养着能够变龙的鱼。比喻富有。

赏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每个人对环境有不同的看法与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又能体现出人的意趣。竹篱茅舍,体现了主人的朴素与风雅。栽花种竹,养鹤赏鱼,这种幽雅清净的环境营造出了一种安静恬淡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陶冶人的身心、塑造人的气质,这与那雕梁画柱、青砖碧瓦、庄严肃穆的寺院道观是不同的。晨钟暮鼓,黄卷青灯的生活怎么能与悠闲自得的竹篱雅院生活相比呢?但无论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不能逃脱命运。对已定的命运,我们不要在意,相信该有的总会有,没有的强求也无用,只要生活得幸福、快乐就好。

出处简介: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译文:行善不能有伤害别人的坏念头,但是也要防备他人,警惕他人。)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译文:一年里最宝贵的时间在春天,一天里最宝贵的时间在早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译文: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译文:行善事和作恶事到头来都有报应)“乐不可极,乐极生悲”(译文:不能太过快乐,太快乐了就会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译文:常在水边,会熟悉不同鱼儿的习性,久近山林,能辨别各种鸟儿的叫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译文:近水的楼台最先看到水中的月亮,向阳的花木光照好,发芽就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