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艳抹两相宜的诗句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2024-08-30 22:29:30

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哪首诗

“浓妆艳抹两相宜”的诗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全诗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注释:

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3、方好:正显得美。

4、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濛,一作“蒙”。

5、亦:也。

6、奇:奇妙。

7、欲:可以;如果。

8、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9、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正、二月间。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赏析:

第一二句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最后三四句,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