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问答

王充是哪个朝代的

王充是中国东汉的思想家。

个人简介: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卒于家中。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主要影响:

1、哲学思想: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战斗的无神论者”。他的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无神论、认知论、历史观、人性说、命定论等。

①元气自然论:

“元气自然论”是王充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要由元气和自然两个元素构成。元气是世界的基源,元气论是对于万事万物,包括对人的形成及其变化依据的思考。自然即指自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是客观的,具有必然性、自发性。自然论是王充思想的基础。王充认为事物运动的源动力在“元气”本身,而非外部因素使然,故以“气”为基础,王充对万事万物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王充批判了当时儒者所倡导的神秘主义、阴阳灾异思想。他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对自然、社会现象认识中总结的经验来说明“天”是自然的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用人的主观意向去把“天”拟人化。他用“无为”的自然观念反对统治阶级利用“上天”的“有为”目的论宗教观,同时,也表明他对统治政策的反对与不满。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对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成变化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并成为他解读人类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在王充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②无神论:

王充思想的一个基本点是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王充认为,无形的“元气”和有形的物体构成了整个世界,人和万事万物都是禀受“气”而产生。《辨祟篇》云:“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译文:人,是物,是万物之中有智慧的一种。人从上天承受命,从天地元气那里承受气,这和万物没有什么不同。)人也属于“物”的一种,但人是有智慧的“物”,这种智慧也就是人所具有的精神。

王充反对汉代流行的神学目的论,反对有人格神的存在安排着世间万物的命运。他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物质来解释甚至替代人格神非凡的超人性,但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存在,王充难以给出科学的解释,最终不得不走向了另一种神秘主义——“命”。

王充的无神论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集中的《论衡》的《实知篇》和《知实篇》中。

③认知论:

在《论衡》中,王充对“知”即人的认识论有不少专门的论述。《别通篇》云:“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译文:在三百六十种倮虫中,人是首领。世上以人为最宝贵,贵在人有认知的能力。)人有认知能力,可以获得知识,从而产生力量。王充认为,人应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获得知识,扩大自身的认知范围。认知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性质,但最终是要认识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正如《实知篇》云:“尽知万物之性,毕睹千道之要也。”(译文: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完全看清各种“道”的要领。)王充所强调的“知”的内容,即“天下之事,世间之物”(译文:天下的事情,世间的万物)。天下之事强调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世间之物强调的是自然领域中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说,王充要认知的对象包括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

王充的认识论否定了圣人生而知晓万事,强调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获得知识,了解周围的世界,甚至靠“知”所产生的力量,增长自己的见识,安定社会。这是王充思想中较为极的一面,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完善自己。王充“命定论”思想中的“性”之可教就是其认识论的体现。

④历史观:

王充指出了历史进步的发展观念。他认为“今胜于古”,就是说现在的人们必定会比古代强,并且他还反对儒家的“是古非今”,认为历史的方法对现在并非有用。如王充在《治期篇》中指出:“昌必有衰,兴必有废。”(译文:昌盛到一定的时候就必定会衰微,兴旺到一定的时候必定会废败)历史的治理方法放在当今未必管用,时代是进步的,要不重新选择正确的治理道路。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代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⑤人性说:

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分别是善、无善无恶、恶,并且还指出人性是可以在后期的学习或者生活环境中得到改善的。他在《本性篇》中指出“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译文:向好人学就变好,向坏人学就变坏。)就是承认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性的作用,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⑥命定论:

“命定论”是王充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探究,内容包括人的死生寿天、富贵贫贱以及一切遭遇。不但人有命,国也有命。王充认为,一切皆由“命”定,它并不是人力所能干预和改变的。这里所谓的“命”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命论和国命论存在着一致性。“命定论”使人产生消极的世态度与汉儒“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译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的天人感应说殊途同归。这也是后代研究者认为命定论是王充思想最大局限之原因所在。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而主张命定论,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而决定生死夭寿和贫富贵贱的命运,是由天和各种星象施气造成的,“天施气于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禀取”(译文:天施放气给地因此创造出万物,人于是将气辗转代代相传而生,承受精微之气的成为圣人,都是因为承受了父气,而没有另外禀取其他异类之气)。甚至造成社会治乱的原因也取决于“时数”,而否认人的作用,“年岁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时数然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译文:考察谷物收成的好坏,本来是由年岁决定的。发生水灾或旱灾的年头,庄稼没有收成,这并不是由于政治所造成的,而是“时数’本该如此,昌盛兴衰,都是由天时决定的,君王贤与不贤,政治清不清明,对此都不能加以改变。)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有听凭命运的摆布。在这里,王充不仅远远落后于荀子,也不及墨子,甚至不如孔子。

2、文学思想:

王充针对当时文章写作方面所存在的内容虚妄荒诞、追求辞藻华靡和复古模拟等问题,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不真实的作品只有“虚美”而没有真美。他主张,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反对描写虚妄的迷信内容;文章必须有补于世用,能够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外内表里完全一致,既有翔实的内容,又有与之适应的形式;注重独创精神,反对模拟抄袭;注重文章语言的口语化,反对古奥艰涩的文风。

王充对当时已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译文: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非常的虚假,不真实)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不少进步的主张,如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的一致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文章、要求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和因袭等观点,这些进步的文学观点与当时文坛上模拟因袭的不良倾向成了鲜明的对照,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值得十分重视的文学理论批评的遗产。

后世纪念:

王充墓:

王充墓位于浙江省上虞市章镇林岙村乌石山(今上虞章镇滨笕枪山)上,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立着一块高约两米的青石墓碑,上刻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清咸丰伍年岁在乙卯桂月吉旦字样。王充墓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原址上重修的。墓不大,呈圆形,用条石砌筑,坐南朝北,上覆封土,顶植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