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问答

朝闻道,夕死可矣什么意思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早上听到(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即“道可道非常道”(译文:“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含义:

出自《论语·里仁》,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赏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 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从孔子的一生、从《论语》一书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即实践。

一方面,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席不暇暖,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采纳,不得已,转而讲学授徒,希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他们去宣扬他的思想学说,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孔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张、实践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另一方面,“仁”作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跟孔子同时代的人没有被称为“仁”的。在孔子看来能够达到“仁”的 都是古之圣贤:泰伯、文王、微子、箕子、比干、管仲。这些人的行为都关乎天下国家大计 ,关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评价一个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绩的。但是,“仁”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是有高低之分的。我们可以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以“仁”的诸方面的美质要求自己,一步步的向着最高境界靠拢。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止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论语·泰伯》)一个人只有勇敢地挑起“仁”这一重担,不断克制自己的欲望,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同时还要自觉地按照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习惯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礼仪去行事,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译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论语·颜渊》)。坚忍不拔的走完这一艰难的过程,就一定 能够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仁者先难而后获。”(译文:作为仁者对难做的事情,都是做在别人的前面,有收获结果的时候,他却是在别人后。)《论语·雍也》)这一艰难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世世代代。“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说是孔子道德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续,这个过程不会终止,只有不断的提高,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其次,“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

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无遗憾(“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译文:要坚守信誉,努力学习,誓死坚持善良正义) 《论语·泰伯》)。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论语·卫灵公》)这就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 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孟子·告子上》)“义”是“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舍生取义” 就是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知道了仁义的道理,就要 终身实践它,甚至于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译文: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孟子的“舍生而取义”(译文: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简介: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著作。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