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明朝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

1000-1500文

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明朝货币

明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历史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代铸钱经常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明代的十种年号钱分别是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和崇祯通宝。此外明代的年号钱还有大中通宝、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等。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古代银子简介

古代银子又叫纹银,纹银的成色是93.5374。较近代中国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习惯上每百两纹银须升水6两才等于足银。当时作为货币的白银,还有一个成色的问题。成色是指银质货币、饰品和器物的含银纯度,又称银色。银两的成色,自古即不统一。清朝民间使用的白银,成色自很低直至所谓十足都有。

各地所铸的宝银成色各不相同,如有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但银两在流通时又必须计算其成色,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朝政府规定了一种全国性的假想标准即纹银,其成色是935.374‰,它是清朝法定的一种银两的标准成色,仅是一种种标准。

实际上并无实银。民间完纳钱粮,即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须各按成色折合计算。当时认为纹银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纹”之称,其实其成色比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将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这种升水是指成色较高的宝银折合为纹银时,在比价上的提高。

例如,二四宝银就是说五十两重的宝银,在流通时要升水二两四钱,等于五十二两四钱的纹银。换句话说,也就是五十两重的二四宝银所含的纯银,等于五十二两四钱纹银所含的纯银。